推動生物多樣性

推動生物多樣性

推動生物多樣性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

為更深入瞭解英業達營運對自然之衝擊與依賴,做為後續營運策略檢討與改善,我們採用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中建議的LEAP方法。英業達分別針對總部及既有生產中心之臺灣及大陸的營運據點及供應商,導入定位(Locate)、評估(Evaluate)、評判(Assess)與準備(Prepare),以探討廠區與周邊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對自然的依賴與影響。 

LEAP方法學步驟

 

步驟1
定位(Locate)

 

透過空間數據重疊分析技術(GIS)將英業達所擁資產、營運據點、供應鏈位置標出,並分析這些區域是否與生物棲息地或保護區重疊,識別其是否與英業達的價值鏈活動有直接關係。

 

步驟2
評定(Evaluate)

 

評估英業達各項活動對自然的衝擊與依賴,判斷該活動為正面或負面影響。

 

步驟3
評估(Assess)

 

進一步評判英業達所面對的自然相關的風險和機會,並將結果併入公司的年度風險管理當中。

 

步驟4
準備(Prepare)

 

準備回應自然相關風險及機會,進行綜合性的策略規劃。

自身營運之自然依賴鑑別結果 

從聯合國環境經濟會計系統(U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ccounting,SEEA)的22項依賴類別中,鑑別出臺灣廠區及大陸廠區皆關注的五大自然依賴議題,包含全球氣候調節-炎熱氣溫、疾病控制、當地氣候調節-極端降雨、空氣過濾(空氣品質下降)以及降水特徵調節 -降雨不均等,其中又以全球氣候調節-炎熱氣溫為最受關注議題。

 

 

自身營運之自然依賴風險與機會 

英業達針對自身營運鑑別出之依賴項目,設定對應的指標或預警機制進行監控,並分析各依賴類別對應的風險與機會,評估其對財務的影響,再依此擬定因應策略,以控制風險並掌握潛在機會。

  • 全球氣候調節 - 炎熱高溫
  • 當地氣候調節 - 極端降雨
  • 降水特徵調節-降雨不均與水資源不足
  • 疾病控制
  • 空氣過濾
  • 降水特徵調節-旱災
  • 峰值流量緩解 / 防洪服務
  • 風暴緩解
  • 地質流 - 金屬、化石燃料、非金屬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全球氣候調節 - 炎熱高溫

氣象資料- 氣溫預報與氣溫

1. 空調用電量增加 

2. 製程及民生用水量增加 

3. 員工健康問題,如中暑等 

4. 增加火災機率

1. 空調系統管理優化 

2. 提升大型設備散熱穩定性 

3. 提升太陽能發電效率 

4. 提高員工防中暑意識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升級空調系統,採用更先進的製冷技術和設備 
2. 提升冷卻水處理技術,降低大型水冷設備冷卻器積垢問題,提升設 備散熱穩定性 

3. 考量時間電價註 2 ,錯峰生產,降低電費支出 

4. 開展防暑降溫健康教育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當地氣候調節 - 極端降雨

氣象資料- 降雨預報

1. 洪災導致設備、資產受損,人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2. 供應鏈斷鏈

1. 提升企業防洪能力

2. 提升員工自救及企業災後恢復能力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制定天氣預警管理制度,關注雨季降雨狀況,即時監測預警降雨問題 

2. 完善廠區內部排水設施,定期清理和維護排水通道及設施,防止堵塞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降水特徵調節-降雨不均與水資源不足

氣象資料- 降雨預報

1. 公用設備 ( 如冰機 ) 缺水受到影響 

2. 火災時無足夠水源使用造 成財務損失

1. 提升企業抗旱能力 

2. 提升企業員工節水意識 

3. 提高企業水資源管理及利用效率

1. 營運成本 

2. 營收

3. 資本支出

1. 提升廢水處理及回收水利用,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依賴,形成企業內部的水循環體系 

2. 採用更高效冷卻水循環系統、智慧用水監測與控制技術等,並制定水資源管理計畫,對異常用水及時分析及時處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3. 定期開展員工節約用水意識培訓及宣傳,張貼節水標識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疾病控制

短-長

當地疾病管制中心的流行傳染疾病相關資訊

1. 造成人員生命受威脅 

2. 廠區營運中斷 

3. 供應鏈斷鏈 

4. 客戶合約違約 

5. 廠區衛生維護費用增加

1. 提升企業防疫能力,打造強 韌的供應商管理體系 

2. 促進全員對傳染疾病的認知與防範意識 

3. 促進全員健康

營運成本 

1. 持續關注政府官方發佈的傳染病資訊 

2. 以公司健康管理系統進行疾病監測並組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 

3. 公司監測到傳染病例,立即啟動應急機制 ( 報告、管控、篩查、環境消毒、就醫協助等 ) 

4. 根據疾病流行情況開展相關衛教知識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空氣過濾

空氣品質指標 ( A i r quality index, AQI)

1. 空氣品質差造成員工健康受損

2. 空污假影響員工出勤、物流

1. 空調設備優化與升級 

2. 廢氣處理設備優化與升級

3. 員工健康管理與安全保障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採用新型空調與提升空氣過濾系統效率,具備殺菌、過濾除塵、新風功能,保障空氣品質 

2. 建立空氣品質監測預警系統,監測空氣二氧化碳、氧含量、VOC 含量、顆粒物 

3. 制定空氣檢測及清洗消毒計畫,安排專業檢測及服務公司,檢測空氣中含菌量、自然通風量等重要空氣品質指標,制定執行清洗消毒計畫峰生產,降低電費支出 

4. 開展防暑降溫健康教育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降水特徵調節-旱災

氣象資料- 降雨預報當地水利單位的水情情況

1. 旱災造成的野火導致設備、資產受損,人員生命安全受威脅 

2. 糧食短缺,造成伙食費用 增加、採買更費時等

1. 提升企業人員防火意識及初期火災滅火能力 

2. 提升食物供給廠商應急處置能力

3. 搶先佈局水資源調控

營運成本 

1. 採用 AI 等技術的火災監測與預警平臺 

2. 執行企業營運持續計畫,定期演練 

3. 加強對生產設施的防火改造,採用防火性能好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設計 

4.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植被分佈等因素,進行廠房選址及佈局規劃,以及定制防火設計方案 

5. 加強餐廳管理,制定合理的飲食計畫、制定搭配菜品和份量,減少剩飯剩菜,降低伙食費 

6. 培養員工糧食節約意識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峰值流量緩解 / 防洪服務

當地水利單位的河川水位情況

1. 洪災導致設備、 資產受損,人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2. 供應鏈斷鏈

1. 提升企業洪災監測與預警能力 

2. 提升企業防洪應急管理水準 

3. 提升企業基礎設施防洪能力,完善廠區排水系統建設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制定天氣預警管理制度,關注雨季降雨狀況,即時監測預警 

2. 建立企業洪災應急管理制度,成立防洪組織機構,制定防洪預案並定期組織防洪應急演練,提高員工應變能力 

3. 配置必要的防洪設備與應急維修物資儲備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風暴緩解

氣象資料-颱風警報與風力 預估值當地水利單位的水情情況

1. 導致設備、資產受損 

2. 人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3. 營運及供應鏈中斷

1. 提升企業抗風災應變能力 

2. 提升蓄水池回收能量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安裝擋風板,以抗強風襲擾

2. 進行設備與資產應急處理,對關鍵設備做好資料備份和緊急關機措施,同時避免電氣火災等事故的發生

3. 啟動發動機備用電源,保障儲備燃料,避免因風災導致電網電力中斷,造成工廠營運中斷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生態系統服務

時間尺度註1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地質流 - 金屬、化石燃料、非金屬

化石燃料使用量關鍵金屬使 用量

1. 再生金屬採購成本增加 

2. 因應客戶要求,提高再生金屬使用比例,使投資產品研發與設計成本增加

1. 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2. 地球資源永續使用 

3. 減少因供應鏈波動造成之影響

營運成本 

1. 使用標準化零件,方便使用者找到替代零件進行維修或升,以提 高資源使用效率 

2. 將產品設計成模組化的結構,方便使用者更換或升級特定組,以延長產品壽命 

3. 利用電腦輔助工程軟體 (CAE simulation) 以獲取足夠強與輕量化之 結構設計,並設計產品易於拆卸,方便維修和回,延長產品壽命 

4. 選擇耐用、抗磨損的材料,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5. 提升產品再生料使用比例,降低原物料開採需求,增加資使用效率

註1 :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註2 :時間電價指依據時間不同,適用不同電價費率。

自身營運之自然衝擊鑑別結果 

依據SEEA中之16項衝擊類別進行鑑別。雖臺灣廠區與大陸廠區鑑別出的自然衝擊類別優先順序不同,但主要關注的項目以水資源使用、間接能源使用(電力為主)、化石燃料使用、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產生等六項重大性自然衝擊類別。

 

 

 

自身營運之自然衝擊風險與機會 

我們針對辨識出的各項自然衝擊,制定相應的指標,深入分析其帶來的風險與機會。同時,評估這些衝擊對財務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

  • 間接能源使用
  • 水資源使用
  • 化石燃料使用
  • 廢棄物
  • 溫室氣體排放
  • 空氣污染物
  • 礦產資源使 用,例如:金 屬、非金屬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間接能源使用

電力使用量

再生能源相關成本支出等營運成本增加

1. 能源結構優化與再生能源發展 

2. 參與再生能源市場的交易與合作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汰換高耗能設備或老舊設備,採用高效低能耗設備替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 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投資開發替代能源 ( 如太陽能 ) 

3. 積極參與再生能源交易市場,落實綠電多元化,鎖定未來的電力價格,規避電價上漲的風險 

4. 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即時監測和分析工廠的能源消耗情況,實現精準能源控制和管理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水資源使用

水資源使用量

水資源回收量

人均用水量

1. 公用設備 ( 如冰機 ) 缺水受到影響

2. 火災時無足夠水源使用造成財務損失

1. 提升企業抗旱能力 

2. 提升企業員工節約意識 

3. 提高企業水資源管理及利用效率 

4. 樹立節水企業形象 

5. 提升水循環的技術能力與認證、技術的推廣

1. 營運成本 

2. 營收

3. 資本支出

1. 提升廢水處理及回收水利用,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依賴,形成企業內部的水循環體系

2. 採用更高效的冷卻水循環系統、智慧用水監測與控制技術等,並制定水資源管理計畫,對異常用水及時分析及時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3. 定期開展員工節約用水意識培訓及宣傳,張貼節水標識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化石燃料使用

化石燃料使用量

1. 汰換或建置無需使用之化石燃料設備 ( 如鍋爐 ),增加資本支出

2. 增加用電支出

3. 化石燃料供應易受供應鏈動影響,如地緣政治,造成電力穩定性降低

1. 能源結構優化與可再生能源發展 

2. 生產技術改進與節能並降低能耗 

3. 技術優化與餘熱回收 

4. 能控系統引入 

5. 參與再生能源市場的交易與合作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部分設備 ( 如鍋爐 ) 使用電力運作,取代化石燃料使用 

2. 更換老舊的高能耗設備,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成本 

3. 導入冰機、空壓機餘熱回收技術,減少鍋爐設備使用,解決空調系統對化石燃料消耗的依賴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廢棄物

廢棄物處理方法與重量

可回收資源的重量回收再利用率

1. 導入廢棄物回收或再生技術及設備

2. 廢棄物處理費用及相關認證費用

1. 回收率提升,降低廢棄物造成之環境衝擊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取得減廢認證如 UL 2799,幫助企業實踐減廢承諾

2. 透過焚化產生能源、循環回收再利用、工業堆肥等,提升資源循環效率

3. 持續優化垃圾分類區域設備及宣導卡,養成同仁良好分類習慣

4. 持續尋找可處理特殊物品處理回收廠商合作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溫室氣體排放

範疇 一、二、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1. 建置無需使用化石燃料設備 ( 如鍋爐 ),增加資本支出 

2. 再生能源相關成本支出等營運成本增加 

3. 增加導入節能設備或能源管理系統支出 

4. 減碳成效落後同業,影響企業聲譽 ( 國際評比、訂單 ) 

5. 碳費 / 稅導致營運成本增加

1. 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2. 減少排放後,碳交易市場的額度轉賣收益 

3. 建立完善氣候相關人才儲備 

4. 開發節能與更高效的產品符合市場需求 

5. 落實綠電多元化政策,避免未來再生能源成本上漲 

6. 提前因應法規,避免未來因應法遵議題而造成的相關成本上升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3. 營收

1. 設定並落實 SBTi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方法 

2. 製程節能並降低設備能耗 

3. 自建屋頂太陽能 

4. 購買再生能源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空氣污染物

法定空氣污染物排放量

1. 增加空污防制設備成本 

2. 改變原物料使用以減少污染,使採購金額增加

提升企業綠色環保形象

1. 營運成本 

2. 資本支出

1. 升級產品製程,減少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 

2. 升級廢氣源設備的密封性及監測功能,提升廢氣污染治理設施的處理效率,降低廢氣的逸散 

3. 制定執行廢氣檢測及維修保養計畫 

4. 掌握法規標準,及時調整監測因數 

5. 提升水性清洗劑,低毒無害等原輔料的使用率,減少空氣污染物逸散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自然衝擊類別

時間尺度

指標或預警機制

風險

機會

財務影響

因應策略

礦產資源使 用,例如:金 屬、非金屬

再生金屬使用比例

1. 再生金屬採購成本增加 

2. 提高再生金屬使用比例, 使投資產品研發與設計成本增加

1. 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2. 地球資源永續使用 

3. 減少因供應鏈波動造成之影響

營運成本

1. 使用標準化零件,方便使用者找到替代零件進行維修或升級,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2. 將產品設計成模組化的結構,方便使用者更換或升級特定模組,以延長產品壽命 

3. 利用 CAE simulation 以獲取足夠強度與輕量化之結構設計,並設計產品易於拆卸,方便維修和回收,延長產品壽命 

4. 選擇耐用、抗磨損的材料,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5. 提升產品再生料使用比例,降低原物料開採需求,增加資源使用效率

註:短- 2 年內;中- 2-5 年;長- 5 年以上。

 

供應商自然依賴與衝擊鑑別結果

英業達為有效掌握供應商自然相關風險與衝擊,針對在臺灣及大陸地區設廠之供應鏈夥伴進行自然依賴與衝擊的問卷調查。鑑別結果顯示供應商共同面臨的自然依賴,包含全球氣候調節-炎熱高溫、當地氣候調節-極端降雨、峰值流量緩解-防洪服務、水資源使用等。

 

 

溪頭霧林帶生物多樣性計畫

全球僅有 1% 的森林被稱為雲霧林,而臺灣作為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交界的高山島嶼,擁有極其豐富的山地雲霧林資源。「霧」對生態系而言是一種重要的水分來源,能提供非降雨型的水分補充,同時減少過多的太陽輻射,為森林生態系提供保護作用。這層「霧的保護傘」有助於創造適合多樣物種生存的環境,對於雲霧林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關鍵意義。但長期觀測顯示,位於典型亞熱帶霧林帶的溪頭雲霧林,其雲霧生成頻率呈下降趨勢,除全球暖化外,每年近二百萬遊客的到訪及周邊遊憩產業的發展,亦可能導致局部地區暖化並降低雲霧的生成頻率,對生物多樣性構成潛在威脅。

 

為保護臺灣山林並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臺大實驗林與英業達集團攜手合作,由英業達捐贈研究經費,並提供邊緣運算裝置、紅外線感測技術等軟硬體設備,運用AI智能影像演算法進行物件偵測與影像分析,協助釐清雲霧減少的成因。透過這項跨界合作,雙方希冀找出導致雲霧減少的環境威脅,並制定有效解決方案,以守護臺灣的雲霧林生態資源,使豐富多樣的山林及自然資源與人類永續共存。 

 

計畫成果請詳:AI上山了!智慧科技啟動雲霧林生態守護行動

濕地計畫

在生態保育方面,英業達多年來與台北野鳥學會合作推動關渡自然公園生態教育計畫,由公司同仁擔任關渡濕地保育志工等,並贊助關渡濕地埤塘生態保育企劃。

 

為推動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境界,自2012年起連續13年,英業達集團公益慈善基金會認養國家重要溼地「關渡自然公園」。2024年總計有98,734 名造訪「關渡自然公園」的民眾深入領略濕地之美,打造生態保育的里程碑。

此外,為倡議保護珍貴的濕地環境,扎根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的概念,於2024 年資助舉辦5場次共139位師生的偏遠地區學校濕地環境教育計畫,發揮大台北地區代表性生態保育景點的意義。自2013 年至2024 年,累計舉辦89場次,為2,378 人提升生態體驗。 

 

 

環境教育

於2024年10月9日舉辦的「2024愛的接力志工日」活動,共計39位熱忱的英業達志工參與,投入國家重要濕地公共服務,製作木片杯墊致贈偏鄉學童。藉由分享喜憨兒烘培屋天使餐盒,擴大共融影響力。

 

志工服務內容包括穿著沼澤衣或應用園藝器具, 維護基金會所認養的生態池,並親手創作 40 片木片杯墊,回饋受基金會支持參與濕地環境教育學程的偏遠地區學童,讓他們在領略環境教育的同時,也收到富有生態意涵的環保禮品。當天致贈 14 盒喜憨兒烘培屋天使餐盒給志工日活動協力夥伴,以實際行動支持、共同關懷庇護性職場。

 

 

▲ 英業達志工親手製作木片杯墊致贈偏鄉學童

心得回饋
志工活動滿意度平均 9.32/10分

「踏進英業達已25年頭了,第一次參加此次志工日活動,感受到充實與感動,公司在公益領域一直默默付出,看到夥伴們一起努力完成工作,真的很棒,英業達是最棒的企業!!」

 

「可以與關渡自然公園舉辦的偏鄉學童活動結合在一起,也會盡到社會服務的目標。」

報告書下載
SDGs